神华机械-双速绞车生产制造厂家欢迎您!
双速绞车的作业流程优化通过动态模式切换、多任务协同规划和环境自适应调整,显著提升了运输效率并降低了能耗。以下是具体优化策略及实施案例:
一、动态模式切换:重载-轻载无缝衔接
1. 核心逻辑
负载分级阈值:根据扭矩传感器数据,将负载分为三级:
重载(>80%额定扭矩):自动切换至慢速档(0.11-0.17m/s),确保牵引力稳定。
中载(50%-80%额定扭矩):保持当前档位,优先维持效率。
轻载(<50%额定扭矩):切换至快速档(0.93-1.37m/s),快速完成运输。
切换响应时间:<1miao,通过PLC控制系统实现无感切换。
2. 典型应用场景
综采工作面搬迁:
Shou次牵引:绞车以慢速档牵引30吨液压支架至目标位置(耗时8分钟)。
空载返回:自动切换至快速档,1分钟内返回起点。
重复作业:完成5次牵引-返回循环,总耗时45分钟(传统绞车需75分钟)。
效果:单次作业周期缩短40%,单位时间运输量提升2.6倍。
二、多任务协同规划:批量运输效率zui大化
1. 任务队列优化
算法基础:采用贪心算法,根据负载重量、距离和优先级生成zui优运输序列。
示例:
任务1:牵引25吨液压支架(距离200米,优先级高)。
任务2:牵引10吨设备车(距离150米,优先级中)。
任务3:牵引空载矿车(距离100米,优先级低)。
优化结果:先执行任务1(慢速档),返回时顺路完成任务2(中速档),zui后快速完成任务3。
2. 路径复用策略
巷道共享:在多巷道交汇区域,规划共用路径以减少空驶距离。
数据:某矿区通过路径复用,绞车空驶率降低35%,年节约燃油(柴油驱动场景)或电费超5万元。
三、环境自适应调整:坡道/障碍物智能应对
1. 坡道运输控制
上坡模式:
触发条件:坡度>5%或扭矩持续10秒>90%额定值。
动作:切换至慢速档,增加电机扭矩至120%额定值,同时启动辅助制动防止溜车。
下坡模式:
触发条件:坡度>5%且速度>0.8m/s。
动作:启用zai生制动系统,回收能量并限制车速至0.5m/s。
案例:在15°倾斜巷道中,绞车以慢速档稳定牵引装满矿石的矿车,电机温度较传统绞车降低15℃。
2. 障碍物避让逻辑
传感器配置:
前方5米:超声波传感器检测障碍物距离。
两侧2米:红外传感器监测巷道边界。
避让策略:
减速区:距离障碍物3米时,速度降至0.3m/s。
停止区:距离障碍物1米时,紧急制动并报警。
绕行路径:若障碍物持续存在,系统提示手动切换巷道。
四、人机协同优化:操作员介入与系统自适应
1. 手动模式优先级
紧急干预:操作员可通过急停按钮或手动拨叉覆盖自动决策。
示例:当自动模式误判负载为轻载时,操作员可强制切换至慢速档。
2. 学习型控制系统
数据积累:记录1000次以上作业数据,包括负载、速度、能耗和故障信息。
模式优化:通过机器学习调整负载分级阈值和切换时机。
效果:系统运行3个月后,自动模式准确率从85%提升至92%。
五、实际案例:某煤矿综采面搬迁优化
1. 优化前问题
作业流程:传统绞车采用“固定速度+人工判断”模式,导致:
重载段频繁过载停机;
轻载段速度不足,运输效率低;
坡道运输需专人监护,人力成本高。
2. 优化后方案
设备配置:双速绞车+扭矩传感器+PLC控制系统。
作业流程:
牵引阶段:绞车自动识别液压支架为重载,以0.15m/s速度运行。
平巷阶段:负载减轻至15吨,自动切换至0.9m/s。
下坡阶段:启用zai生制动,回收能量并限制车速。
返回阶段:空载时以1.2m/s快速返回。
3. 优化效果
效率提升:单次搬迁时间从120分钟降至75分钟。
能耗降低:单位运输量能耗从0.8kWh/吨降至0.3kWh/吨。
人力减少:坡道监护人员从2人减至0人(系统自动控制)。
六、技术延伸:与数字化矿山的融合
1. 数据接口开放
双速绞车支持Modbus、OPC UA等协议,可接入矿山综合自动化平台。
应用场景:与调度系统联动,根据全矿运输需求动态调整绞车任务。
2. 预测性维护
通过分析作业数据(如齿轮箱温度、轴承振动),提前预警潜在故障。
案例:某矿区通过预测性维护,将绞车停机时间从年均48小时降至12小时。
双速绞车的作业流程优化通过“硬件感知-算法决策-执行反馈”的闭环控制,实现了运输效率与能耗的双重优化。其核心价值在于将传统“经验驱动”的作业模式转化为“数据驱动”的智能模式,为矿山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。
电话:18660760370
邮箱:272100
地址:山东省济宁市高新区开源路北11号